本项目通过在东风螺养殖过程中混养其他品种,利用其他品种对东风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残渣进行分解消化,减少养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,达到对养殖环境调控的目的,项目对几个养殖种类(玉足海参、沙虫和文蛤等)与方斑东风螺的混养效果,不同底沙粒径的养殖效果,不同海参密度的养殖效果进行了研究,确立了以粒径为0.5-1.5mm细沙为养殖基质,以东风螺和1-3条/m2玉足海参混养可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。对方斑东风螺-玉足海参混养模式和螺单养模式的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氨氮、亚硝酸盐,底沙总氮、总磷,水体、沙层、螺体的弧菌、异养菌含量,螺的生长、成活率等指标进行了监测,发现混养海参可改善东风螺栖息沙层的理化环境,对螺的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。项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螺-参混养和螺单养的养殖系统中的水体、底沙和螺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研究,发现:在养殖水体中,螺单养中差异显著菌群为古生菌Archaea,螺-参混养水体中δ变形菌纲Delta proteobacteria为显著差异菌群。单养的螺消化道内显著差异菌群为Endozoicimonaceae,螺-参混养的螺消化道显著差异菌群为γ变形菌纲Gamma proteobacteria下的弧菌科类群。螺单养底沙的显著差异菌群有螺菌目及海洋螺菌科Oceanospirillaceae,混养模式中的显著差异菌群为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、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、Cryomorphaceae。该项目研究结果可为东风螺养殖环境的改良提供依据。